最新消息

首頁最新消息活動焦點

活動焦點

2025-06-13

「跨界對話 共創未來」 臺師大EMI研討會啟動雙語教育國際新篇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EMI教學資源中心於6月13日舉辦「Building Bridges Through Collaboration: EMI's Role in Advancing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Global Competency」成果發表暨研討會,邀集全國不同專業領域教師共同交流分享EMI授課經驗與學習成果,並透過圓桌會議、專業社群交流等創新形式,結合教學演示、專題講座與跨校論壇,進一步將雙語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助力臺灣高等教育在國際舞台上的深化與拓展。

劉美慧教務長於致詞中表示,EMI教學資源中心 (Resource Center for EMI, 下稱RCEMI)以開放循環的教學生態為核心理念,透過資源共享、觀課回饋與專業社群,推動教師、助教與學生在EMI教學場域中的全面發展與持續精進,我們致力於打造具國際視野的教學生態系,讓各角色在互動中共學成長,強化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深度與影響力。

 

多元講座主題,促進專業對話

  

研討會首場專題講座由專注移民青年語言與素養教育公平議題的紐約大學秦孔基副教授主講,以「打造多元共融的EMI課堂 — 跨語言實踐、教育平權與全球素養」為題,分享如何透過多語言實踐肯定學生語言身份、促進學習公平,並探討包容性策略與制度支持在EMI課堂的應用,強調結合在地知識系統以培養具批判性的全球素養。

另一場專題講座「AI for Speaking Confidence: Sensay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由AI英語口說平台Sensay技術長 Lukas Horak 介紹 Sensay 與 RCEMI 合作的AI口語訓練計畫成果。該計畫自2025年1月至6月,共210位教師參與,累積錄音次數維9,732次。參與教師透過回答引導反思的題目,有效提取課程重點,透過AI科技應用,完成口說練習,進行自我評量與能力驗證。

 

紐約大學秦孔基副教授分享如何透過多語言實踐肯定學生語言身份、促進學習公平。

紐約大學秦孔基副教授分享如何透過多語言實踐肯定學生語言身份、促進學習公平。

Sensay技術長 Lukas Horak 介紹Sensay 與 RCEMI 合作的AI口語訓練計畫成果。

Sensay技術長 Lukas Horak 介紹Sensay 與 RCEMI 合作的AI口語訓練計畫成果。

  

同時分享教師如何透過Sensay進行課後評量,參與教師表示,Sensay的即時發音分析與客觀評量功能讓他們受益匪淺,如Sensay有多種題型(開放式題型、申論題和朗誦文章等),相當實用,可以反覆練習直到滿意為止。透過AI 辨識,提供立即發音、流暢度、完整度等多項指標回饋及建議,幫助使用者了解自己進步的情況。

圓桌論壇「OUTA Reflective Circle: Rethinking EMI Teaching with UT Austin and NTNU」邀請赴美完成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移地訓練的教師對談EMI實踐經驗,探討培訓與教師專業社群如何幫助EMI教師,運用資源突破教學挑戰、促進學生參與、改善教學設計,並鼓勵教師深化自我反思,精進EMI課程品質。

范雅筑副執行長表示,本中心積極與國際頂尖學府合作,如與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合作的OUTA國外移地訓練,就結合跨文化溝通與專業領域教學需求,設計一系列針對文化覺察、課程設計與語言能力的密集訓練,參與教師在兩週內透過沉浸式學習,體驗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學挑戰,從而深化自身的英語授課能力,此次對談也見證 EMI 教師如何從全球視野中審視EMI教學的本質,並進一步提升臺灣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劉宇挺副執行長表示,今年除了OUTA國外移地訓練外,本中心推出結合海外培訓與教學研究的哥倫比亞大學Teachers College EMI教師培訓課程(TC-NTNU EMI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TC)將於6月22日啟程,參與教師需在課程中完成結合課程內容的總整專案(Capstone Project),與哥倫比亞大學Teachers College的頂尖教育專家共同以研究的角度展現EMI教師成長的歷程,並學習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學科專業溝通能力,熟練應對特定領域的溝通技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Graham副教授分享RCEMI之觀課機制如何因應EMI新挑戰進行有效調整。

國立中興大學謝奇明教授於圓桌論壇分享參與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移地訓練後對教學的幫助。

國立中興大學謝奇明教授於圓桌論壇分享參與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移地訓練後對教學的幫助。
 

教師在跨校、跨域對話中持續精進教學實踐

  

EMI教學演示則由參與「EMI教學增能課程」之教師依中心發展之教案格式進行教學演示及觀課,發表者藉由同儕觀摩與專家對談,展現了EMI教學的多元實踐方式,同時也反映出教師在EMI教學中對創新方法的積極探索。

下半場活動則為本校劉美慧教務長主持的領域型雙語標竿協作會議,分享臺師大推動EMI的經驗與專業發展成果,聚焦機構策略、教師發展、品質保證與學生學習等主題,並與各校交流雙語教學的推動與實踐經驗案例。會中設置世界咖啡館互動討論,以小組形式促進教師之間的實務對話,探討雙語教育的困難、成功經驗與未來策略。參與學校包含:元智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逢甲大學、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與國立中正大學。

臺師大114學年度新增6個全英語學士學位學程,包括企管系與物理系全英語課程,113學年度的EMI課程數已達917門,修課人數比例從雙語計畫前30%提升至56%,成長近一倍。此外,EMI教學助理累計培育494位,有效支援教師語言轉換與教材改編,推動互動式教學,持續增強學生對雙語學習的認識。

劉美慧教務長表示,臺師大跨單位務實合作完成挑戰性指標,本校RCEMI現已服務88所大專校院,培訓全國逾300位教師;英語學術素養中心更有來自多國背景的輔導員團隊,每週提供80小時專業服務,協助教師與學生共創雙語學習環境,本校成為「雙語標竿大學」是師生們共同努力的成果,同時迎接著更大的責任,加速臺灣高等教育雙語教學深度發展。

活動最後以「Exploring What’s Next: EMI Future Perspectives Panel」作結,邀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與教師共同展望EMI未來發展方向。慈濟大學李惠春副教授分享如何從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觀議課中獲取寶貴經驗,並討論如何將這些經驗應用於其他學校的課程發展;紐約大學秦孔基副教授指出EMI訓練與機構目標接軌的挑戰,並提出可持續提升教學品質的策略建議;作為教學演示環節的議課專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Graham副教授肯認課堂觀察在提供具體回饋的關鍵要點,以及本中心之觀課機制如何因應EMI新挑戰進行有效調整;屏東大學廖宜虹副教授則分享在EMI課程中促進合作、創造力與批判思考的有效教學策略,並探討如何精進以因應學生多元需求。

本次研討會圓滿落幕,RCEMI將持續為臺灣雙語教育的深化與國際化發展注入新動能,展現推動專業對話與創新實踐的決心。(資料來源:EMI教學資源中心吳宜蒨提供 / 編輯:胡世澤)

 

Building Bridges Through Collaboration: EMI's Role in Advancing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Global Competency成果發表暨研討會,邀集全國不同專業領域教師,共同交流分享EMI授課經驗與學習成果。

Building Bridges Through Collaboration: EMI's Role in Advancing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Global Competency成果發表暨研討會,邀集全國不同專業領域教師,共同交流分享EMI授課經驗與學習成果。

<節錄自師大新聞>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