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焦點
從理論到實踐:塑造雙語合作的未來—臺師大EMI培訓成果展現國際連結與專業創新(上)
從理論到實踐:塑造雙語合作的未來—臺師大EMI培訓成果展現國際連結與專業創新(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EMI教學資源中心(Resource Center for EMI, RCEMI)於10月13日至18日舉辦「塑造雙語合作的未來:教學與學習研究」(Shaping the Future of Bilingual Collaboration: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系列活動,展現臺灣高教推動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元成果與國際連結。
活動歷時六天,內容包含四場「雙語聯盟圓桌會議」、十場EMI公開觀議課、一場AI口說應用工作坊、一場雙語標竿跨校協作會議,以及兩天「EMI教師專業發展成果發表暨研討會」。活動邀集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T Austin)與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TC)兩大移地訓練團隊與本地培訓教師群,吸引全國大專校院教師與學者共襄盛舉。
三大培訓成果亮相 展現國際合作與在地實踐力
本次研討會聚焦三大培訓成果,呈現臺師大在國際合作與本地實踐並重的雙軸策略。
(一)OUTA(Off-site to UT Austin)移地訓練計畫
由臺師大與UT Austin語言中心主任Dr. Michael Smith共同創發,以「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為核心,結合課程參與、教學實踐與專業對話三支柱,開啟為期一年的培訓歷程。模式包含四環節:其一,小班分組並依教師EMI經驗與英語能力調整教學;其二,赴美進入十餘門課程觀課與議課,並運用RCEMI教案格式與觀議課尺規進行微型試教;其三,返臺後與UT Austin專家一對一共備並進行公開觀議課,由臺師大EMI專家回饋;其四,進入為期一年的專業社群對話,進行讀書會、AI教學應用與教案研發,最後將成果付梓。Dr. Smith肯定臺灣教師成功將理論在地化,展現EMI教師的創新與韌性。
(二)TC–NTNU EMI教師專業發展課程(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由TC國際外語師資教育中心主任Dr. ZhaoHong Han主導,課程於6月22日在紐約展開兩週密集訓練。課程模組涵蓋需求診斷、創新教學法、教學科學、行動研究與跨文化溝通,強化教師作為研究者與實踐者的雙重角色。
為深化培訓效益,Dr. Han於10月來臺期間亦帶領團隊展開全臺觀議課巡迴,包含高雄餐旅大學1場、國立屏東大學1場、國立中正大學3場及臺師大3場。觀課與議課討論熱烈,深化跨國教師專業對話,促進理論與實務的雙向交流。
參訓教師返臺後以「教學診斷、行動研究與課程創新」為核心展開實踐,並於10月18日以TC Capstone形式發表成果,由Dr. Han親臨主持,呈現理論與實務融合的具體進展。
(三)師大自辦36小時EMI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課程
RCEMI設計在地36小時增能課程,強化教師在課程設計、學生互動與語言支援三方面的整合能力。課程以實作為導向,結合同儕回饋與專家講評形成教學改進循環。最大亮點之一為整合AI口說練習,教師可透過AI平台模擬學生學習情境,進行語音輸出、即時回饋與互動演練,提升教學設計的靈活度與語言運用策略。
本次研討會中特別安排AI工作坊,帶領教師如何自其教學演示中,發展出AI的創新教學應用,呈現師大在地培訓的專業深度與可複製模式。
北中南九校聯盟共創教學革新 深化跨國交流與本地實踐能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EMI教學資源中心於10月13日至15日舉辦四場「雙語聯盟圓桌對談」,串聯北、中、南九所大專校院,推動跨區域合作與共同學習機制,促進EMI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創新。各校教師與行政代表踴躍參與,透過觀議課、專題交流與對談互動,共同探討EMI課程設計、學生支持機制與跨文化教學實踐等議題,展現臺灣高教推動雙語教育的集體動能。
北區場次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登場,活動邀集Dr. Michael Smith(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英語語言中心主任)、范雅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EMI教學資源中心副執行長)、以及多所院校教師進行對談。與談人包括劉家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務長)、林谷峻(淡江大學會計學系教授)、李可珊(長庚科技大學講師)、謝佩君(臺師大藝術史研究所專案助理教授)與蘇盈月(輔仁大學副教授)等。討論聚焦於如何在不同學科中融入英語授課,並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設計課程,探討跨領域教師協作的可行模式。Dr. Smith肯定臺灣教師勇於實踐與反思的精神,強調觀議課制度對建立專業對話文化的重要性。
中區會議於逢甲大學舉辦,以「EMI教學社群的持續精進與實踐」為主題,由Dr. Smith與范雅筑副執行長主持,邀集逢甲大學、國立中興大學、中臺科技大學等校教師交流經驗。謝奇明(國立中興大學)、楊佰能(中臺科技大學)、王文聖、梁穎誼、洪百賢(逢甲大學)分享如何在不同專業領域中發展英語授課課程,並結合AI與學習診斷工具提升學生參與度。與會教師一致認為,區域性社群能有效促進持續專業發展與教學創新。
南區活動於正修科技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個別舉行兩場,聚焦EMI課程設計與學生語言支持實務。Dr. Smith與范雅筑副執行長帶領討論,與王寶惜、何佩珊、鄭雍怡及趙偉勛(吳鳳科技大學長期照護與管理系教授)等南區教師,共同探討AI工具在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可能,並分享教學助理(TA)制度在課堂支持與課程轉化中的關鍵作用。與會教師指出,跨校合作可促進資源共享與共同備課,形成可持續的專業學習社群。
透過北中南三區圓桌對談的串聯,RCEMI成功凝聚全國EMI推動夥伴,深化跨校合作與經驗共創,形成兼具國際視野與在地實踐力的教師專業網絡。未來將持續推動跨校觀課、共研課程與教師社群互動,擴大雙語教育推動效益,為臺灣高教雙語化奠定長遠基礎。
持續推動公開觀議課 打造教師專業成長與國際交流場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EMI教學資源中心長期推動「公開觀議課」制度,提倡以觀課與議課作為教師增進教學知能與專業對話的友善場域。自113學年度起已舉辦20場,獲得全國教師廣大迴響與好評。114學年度將持續辦理37場,其中114-1學期規劃20場,主題涵蓋半導體、財務管理、歷史、東亞語文等多元領域,持續深化教師專業交流與學習實踐。
系列活動期間,由Dr. Smith與范雅筑副執行長帶領北中南多場EMI公開觀議課與圓桌會議,串聯九所大專校院,展現跨校合作的推動力。北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舉辦,由教務長劉家伶帶領課程「新媒體與動畫藝術英語」(English in New Media and Animation Arts),以藝術創作結合英語授課策略,示範創新教學實踐;南區於正修科技大學舉行,由王寶惜教授授課的「餐旅英語」(Hospitality English)課程,運用Sensay AI口說訓練平台,學生以英語進行調酒實作與口頭介紹,展現AI融入專業英語教學的應用潛力。課後與會教師進行議課討論,就語言支援、學生互動與課程設計提出具體回饋,促進教師間的專業對話與經驗共享。
為深化國際合作與在地連結,Dr. Han 在臺師大師資培育學院院長劉宇挺陪同下展開全臺觀課行程,親自走訪南北多所大學,深入了解臺灣EMI課堂實況。行程首站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摩吳佩縈老師的〈論文寫作(Thesis Writing)〉課程,接續前往國立屏東大學參與林青穎教授的〈英語口語訓練(Spoken English Training)〉課程觀議;於國立中正大學連續觀課三場,包括鎮明常教授的〈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陳詠卉教授的〈商用英文(Business English)〉與張文俐教授的〈綜合英語(Integrated Skills)〉;最後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觀摩阮氏金銀教授的〈病理生理學(Pathophysiology)〉及張育菱教授的〈人力資源招募與甄選(Human Resource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課程。
Dr. Han 表示,臺灣EMI教師展現了將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的高度創意與反思能力,課堂互動、語言支援與教學評量皆具深度,充分體現EMI在地化發展的成熟度。她指出,此次觀課行程深化了TC與臺師大的合作關係,也為後續「TC–NTNU EMI教師專業發展計畫」奠定長期交流基礎,開啟跨國師資培育與學術實踐的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