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最新消息活動焦點

活動焦點

2025-10-23

從理論到實踐:塑造雙語合作的未來—臺師大EMI培訓成果展現國際連結與專業創新(下)

從理論到實踐:塑造雙語合作的未來—臺師大EMI培訓成果展現國際連結與專業創新(下)

114-1領域型雙語標竿學校協作會議 強化EMI品質與跨校對話

為提升全國大專校院EMI教學品質與推動經驗交流,RCEMI於本次系列活動中同步舉辦「114-1領域型雙語標竿學校協作會議」,邀集各校EMI推動主責師長共同研商雙語教育策略。
協作會議由臺師大教務長劉美慧主持,邀集國立中正大學劉淑燕執行長、中央大學王俐容副教務長及陽明交通大學張靜芬副教務長,分別就「EMI計畫社會科學領域標竿執行實務分享」、「EMI實務經驗與發展規劃」與「由點到面:以學院自主與特色推動的雙語教育」進行報告。三校代表分享各校EMI推展方案與實施挑戰,並與與會師長進行深度對話與討論,探討課程設計、師資支持與學生語言學習機制的優化方向。
此次協作會議不僅促進跨校經驗交流,更為未來全國性EMI品質保證機制奠定基礎,展現臺師大在雙語教育推動上的核心樞紐角色。

專題講座開啟新視野 雙講者引領EMI理論與實務並進

系列活動壓軸「2025 EMI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ymposium」舉辦兩場專題講座,分別由Dr. Michael Smith與Dr. ZhaoHong Han主講,從不同面向詮釋EMI專業發展的新趨勢。
首場講座由Dr. Smith發表〈更有效EMI訓練與教學的整全課程設計〉(Holistic Course Design for More Effective EMI Training & Teaching),聚焦EMI的定義與目的、教師持續專業發展與整全課程設計三大主題。他指出,優質EMI教學須兼顧課程架構、學習評量與教師支持系統,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並肯定臺師大與RCEMI的系統化培訓模式,為亞太地區EMI專業發展提供典範。

第二場講座由Dr. Han以〈21世紀的EMI指南〉(EMI in the 21st Century: A Playbook)為題,分享其多年外語教學與EMI培訓經驗,歸納EMI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的十項核心原則。她強調,有效的EMI教學應兼顧學科內容與語言發展,教師需從學生需求出發,結合理論、策略與反思,建立可持續、可進化的學習。Dr. Han的演講引起現場熱烈回響,啟發與會教師從技術層面思考EMI的執行方向。

成果發表接軌國際培訓 展現教師實踐力與研究能量

除兩場專題講座外,研討會亦安排OUTA與TC–NTNU計畫教師成果發表場次。參與兩項國際培訓的教師代表,分別以探索性研究、課程創新與教學轉化為主軸,分享在課堂實踐中的具體成果。OUTA教師著重呈現如何將「做中學」理念融入EMI課程設計,展現課堂互動與語言支援策略的改進成效;TC課程教師則以Capstone研究形式,分享從理論出發、落實行動研究的教學轉化歷程。
多位教師於發表中指出,跨國培訓經驗不僅提升自身教學自覺,也促進跨科領域交流與研究合作,形成持續進化的專業社群。透過此次發表,臺師大EMI教學資源中心成功串聯國際與本地培訓成果,建構兼具深度與延續性的教師專業發展循環。

臺師大RCEMI打造開放循環的EMI生態系 形成人才培育與專業回流的正向循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劉美慧表示,RCEMI自成立以來,即致力於打造一個「開放循環的EMI生態系」,建立從教師培育、經驗回流到資源匯聚的專業發展機制。透過跨校觀議課、教師社群、國際合作與AI輔助應用,逐步形成一個能持續推動教學創新與知識共享的專業網絡。

這套生態系不僅促進教師、助教與學生之間的共學與共創,也讓培訓成果回流校園,進一步帶動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劉美慧指出:「當量的累積帶來質的提升,質的精進又會促成新的量變,這樣的循環正是EMI專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截至目前,RCEMI已服務全國逾百所大專校院、培訓超過300位教師,並建立22個EMI教師社群。未來將持續整合國際資源與在地經驗,推動跨校觀課、標竿協作與雙語論壇,形塑一個能自我生成、持續演化的雙語教育生態,為臺灣高教雙語化奠定長遠而穩健的基礎。

哥倫比亞大學日前已刊登TC-NTNU EMI合作之新聞稿,詳見下述連結:

七月號
九月號